信用动态_本地信闻

探讨:国家数据局的落地将为社会信用体系带来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14|来源:湾区信用|专栏: 信用动态_本地信闻

分享到

国家数据局即将诞生,数据作为重要资源,在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方面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在金融领域,征信数据与社会信用数据共同搭建了信用体系的“地基”,但长期以来,社会信用数据存在政务数据多头查询、公共数据来源不足等问题,个人征信数据也存在征信产品种类单一、征信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发文探讨了征信体系信用信息共享的困境,国家数据局的落地将为社会信用体系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推动征信数据与社会信用数据的打通,实现多方协同治理?


社会信用数据与征信数据互为补充


在征信市场,信用信息供需不匹配、市场化机构发展不足都是近年来机构和监管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民盟中央在今年关于《增加征信行业有效供给,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提案中提到,《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政策初衷是为使个人征信行业步入有序、合规、健康的发展轨道,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当前个人征信行业牌照壁垒高、准入难和不对等竞争等问题。民盟中央建议建立五六家国有资本与有市场活力的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混合所有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让央行回归征信行业监管职能。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面对征信数据存在的不足,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等社会信用数据已成为其对企业信用评估的重要补充。

“虽然社会信用数据和征信数据是分开建设的,前者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工商、税务、电信等一起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后者由央行负责管理,发放持牌征信牌照,收集各类信用信息,但是社会信用数据和征信数据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向记者表示,在小微企业贷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水电煤、工商税务、公司新闻、社保缴纳、知识产权、舆情等企业社会信用数据,以及企业信贷、逾期、对外担保等征信数据,已经是企业信用评估的主要数据来源;在个人信贷领域,个人的消费数据、支付数据、通信数据等社会信用数据,以及央行征信中心的借贷还款数据等征信数据,在个人申请消费贷款时已经被各大金融机构广泛使用。

企查查创始人、董事长陈德强向记者提到,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有利于打破部门间、地区间、行业间的信息孤岛,推动政府、金融、社会等各类主体之间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这对于我们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市场上公开数据增加,有利于我们收集更加多维度的企业相关信息数据,为企业征信业务提升带来新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业务带来新的挑战,使我们更加需要注重创新信用信息服务模式和产品形式,并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和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定制服务。”陈德强表示。


多地打通政务数据“部门墙”


在社会信用体系,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推进,政务数据的打通与公共数据的开放正在加速。

多位采访对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政务数据与公共数据等社会信用数据开放需要自上而下地推动治理。

国家数据局的成立被市场普遍认为解决了数据分散治理问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过去网信部门、公安系统、工信系统、发改委等均涉及部分数据管理工作,导致公共数据、社会数据分散在各不同部门难以打通。

“机构数据来源不足和政务数据管理还存在‘部门墙’,这个问题主要靠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行机制来解决,国家数据局以及各级政府的数据局成立之后,可能能够发挥发改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行真正落地。”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院副所长丁波涛向记者表示。

从上海的数据治理体系历程来看,201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设立下属全额拨款的副局级事业单位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负责统筹来自全市各个委办局的数据信息;2021年上海率先启动对政府部门信息化职能进行优化调整,在2021年末完成了41个政府部门信息中心的撤销工作;此外,由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负责管理的“一网通办”成为上海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将相关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如各个部门数据管理责任不明确、部门条线分割等。”丁波涛指出,如果未来能够自上而下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局体制,实现公共数据的统一汇聚、统一管理、统一权责、统一开发,也许能够破解这些瓶颈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部门墙”导致的公共数据割裂,使得其在信贷业务、帮助企业融资上市等业务开展时,存在多头查询、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做东部某省某家企业IPO业务时,我们为了拿到企业无违法记录证明,跑遍当地镇政府、县级市政府、地级市政府、省政府相关部门,整整花费1年半的时间一个个盖章,导致业务效率极其低下。”一位长期从事企业IPO的律师坦言,在如今注册制推行后,可能企业排队10个月左右就可以实现上市,如果继续按过去开证明的效率可能这一过程要耗费2-3年。

针对金融场景下政务数据“部门墙”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目前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探索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在企业、中介机构等申请上市挂牌、再融资、并购重组、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场景落地应用。


多方协同治理解决“无数可用”困境


尽管在监管引导下,金融机构通过公开市场可获得的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增加,但据记者此前调研了解,金融机构对外共享数据意愿不足,同时,在“断直连”、个人信息保护趋严后,金融机构可通过场内交易市场获得的征信数据不足,征信服务匮乏。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上海数据交易所了解到,自2021年成立以来,金融板块是数据产品流通最为活跃的行业,目前金融板块涵盖了20个类型近200个数据产品。但金融机构依然由于数据确权定价难、数据隐私保护难等考量不愿主动共享数据。

“金融机构对个人征信数据的需求非常大,但市场供给仍存不足。”蓝象智联创始人兼董事长童玲告诉记者,为丰富征信数据供给,打通有关部门之间“部门墙”,可以出台数据交易所与征信机构“一地两检”机制,即在一地上架后实现多地互认,使数据产品在数据交易所与征信机构同时上架,进行多方协同治理。

“国家数据局可以作为多方协同治理的主管部门,在安全前提下加速政务类数据开放运营,以数据资产入表为抓手推进互联网头部平台、政府、金融机构通过API接口开放数据共享流通。”童玲表示,建议引入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与制度突破,在统一数据合规标准、通过分类分级简化数据授权后,建立可激活海量数据价值与应用场景的数据价值发现与流通平台,最终实现安全可信下的多方协同治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